《兒時的點點滴滴》是一種鄉愁、化不開的甜膩,解不開的疑慮,但這股鄉愁卻依斯迷人,在現境中我們無力追尋,卻在這動畫片中無限擴展、放大昔日的情懷,稍稍得到慰藉後的我們感嘆青春過往,略不留神就閃失了些什麼,錯肩的碎心不再重逢,有時這種失落反倒成了一種美,它扭曲地和現實拉扯,最終結果雖不見得是我們想要的姿態,過程的角力則是我們一再咀嚼的首要。

導演高畑勳和宮崎駿合作多年,然而在這以「現實」生活為肌理的題材上,宮崎駿豪不思索地認定自己施展不上什麼氣力,直說讓老搭擋來就好。於是就由高畑勳負責操刀,宮崎駿表示他只不過是從旁提議,和坊間流傳此片為宮崎駿的作品有極大誤差。

高畑勳多半以現實生活為題的作品(《螢火蟲之墓》、《大提琴手》),和宮崎駿以「夢幻、想像」為主的作品差距甚大(《龍貓》、《風之谷》),相信眼尖的觀眾必能觀察出箇中奧妙。

影片敘述一位27歲的上班族妙子的返鄉之旅,她遙想起當年在青春期的困惑,如同初初暗戀、被暗戀某人的微酸記憶、月事首度到訪而不上(堅持要上)體育課的尷尬、在全無新意的群體中想展現自我卻吃了個閉門羹。你可以說這是妙子的心境,但這也是另一種集體意識,每位接近三十年華的男女,都會體認到那種不上不下尷尬年紀所擁有一種獨特的無病呻吟,竟是全片最迷人、誠懇的走向。

另一個看似平淡無奇,卻有出乎意料感人效果的敘事架構,就是妙子一邊回想著自己童年國小五年級同時,也參入了現境的對比,現在式與過去式時而平行,時而交錯,綻放你我共有的寂寞心事。
 
其實,那位五年級的小小妙子不曾離開長大後的妙子,只是被社會化之後的現實壓在某個門後,當你和你的童年一起去旅行時,相信心中的那位妙子,必能呼喚出那些看似熟悉、親切卻又叫不出口的深邃憂愁。

隨著妙子的旅程,一路上拼湊著對過往記憶後,童年時持有的勇氣反倒給了她正視當下的力量,在影片落幕時,她認真地思考青春,要在那位致力於水耕蔬菜的男孩身上劃下句點與他廝守一生,揚起「Rose」那首青春的賦別曲,淚水早已讓雙眼失焦,童年與成年連成一線,是相信緣份還是當下的勇氣?歌繼續輕輕地哼唱,太遠的我看不見,太近的我卻沒注意,原來鼓起勇氣去相信愛才是我們最缺乏的。
 
《兒時的點點滴滴》以極度細膩的筆調,闡述妙子的返鄉之旅找到最初的自我,明示著都市人的忙碌與茫然,需要另一扇窗,碰觸我們對青春的思念,悲喜並陳的慘綠年少,溫情不濫情地教人品嘗近乎遺忘的幼時微笑。
 
這樣的心情存在於你我之間,適用於各種國度的時空,因為記憶不曾抹滅過,只是被淡忘,總有一天,你會遇上那位呼喚起你所有心事的人,淺淺地笑開來,記得不要再錯過。
 
僅管火車開了,請在下一站下車,回頭(首)一瞧,所有的愛都在招手。


這結尾這畫面讓我印象很深刻呀

片尾這首歌讓我哭了




註:本文寫於2003年,寫給哪個單位已經忘記了。藍光計畫尚未聽到,希望早點重看一次高畫質版本

加入膝關節粉絲團,請點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