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這是一部史帝夫賈伯斯的電影,或是說是導演丹尼鮑伊執導的作品,不如說是這是編劇艾倫索金(Arron Sorkin)的風格。好萊塢的編劇光環,近年能被立為鮮明色彩的,莫過於他了。從影集《白宮風雲》(the west wing)的政治睿智犀利話鋒或是《新文急先鋒》( The Newsroom),提練到《魔球》(Moneyball)或是《社群網戰》(The social network)那些出色的爭執戲碼都可以徹底勾勒出角色性格。

劇本中的對話並非易事,若只是單純對話接球那很容易令人深感乏味難耐,刻意的台詞金句則又顯得煽情矯枉,艾倫索金則是能把對白寫出韻味,在針鋒相對的一來一往之間適時把對話映照成角色價值觀。當觀眾還不明白角色中心思想時,透過簡單幾句話就能瞬間讓觀眾明白該角色的信仰。

若真要談史帝夫賈伯斯,恐怕世面上有著太多自傳故事可供參考。屢屢被神格化的賈伯斯其實是值得被艾倫索金的筆戰法寫出另一個大家沒見過的暴君,或是無解的父親。

由於多半人們對史帝夫賈伯斯有所認識,所以電影《史帝夫賈伯斯》便捨棄了編年體的拍法,直接切入到幾個產品問世之前的發表大會。從第一場賈伯斯要求發表會的電腦在操作說明時要親自說出「Hello」這個字,不可投機不可取巧,就是要即刻發聲的人性表現,不可用錄音或是走後門方式取代。光是這個堅持就讓工程師人仰馬翻,就這個「Hello」可以說明他個性菱菱角角,不可妥協的技術美感對他來說就是一門藝術。

賈伯斯的不妥協真的造就了他嗎?是,也不是。人生多半還是需要一點運氣的。當他被蘋果逼位離開之後創辦的NeXT,堅持四方角度的外殼在冒著軟體未建置完成也得上場發表。孤注一擲的巨人有幾分投機心態,但也說明了為了跟蘋果明著引戰,也不惜扛上這個壓力。賈伯斯的科技大夢並非一路全對,藝術家與實業家之間還是有著性格差異,實業家需要理解更多妥協讓步,但藝術家則不。

賈伯斯也因為不肯讓步而顯得獨特。

究竟他的「界限」在哪裡?沒人摸得清,工作上是如此,為了某種顏色、角度、觸感,他可以打槍全世界,即使全世界到如此還是無人能理解天才。不被理解的天才就成了被世人遺忘的先知者,還好賈伯斯最終靠著改變蘋果電腦的幾個產品重新登基,iMac Bondi Blue、iPod、以及最後的iPhone。

《史帝夫賈伯斯》有別於艾希頓庫奇的那部平庸之作版本最大差異,在於艾倫索金的對話把親情處理出我們沒見過的另一面。關於這位天才暴君的柔軟心思,在發現昔日友好工程師居然幫女兒出學費的時候,才明白女兒跟自己是有多麼疏遠,當年在女兒幼小時候當著面直呼與女兒同名的LISA電腦跟她一點關係都沒有,還說出一套艱澀難解的縮寫當成他的武裝。

在第三幕戲掀開賈伯斯與女兒生母之間的理念紛爭,對於女兒的愛也無法直白盡訴,而是那句「我有一天要把千萬首歌放進你那個隨身聽之中。」這是如此婉轉的父愛,缺席的父親試圖要為女兒做點什麼,而這個做點什麼居然掀起了音樂產業滔天巨浪的數位革命。從這個親情扣聯解釋了人類文明史最巨大的產業革命,《史帝夫賈伯斯》是非常具有魄力的傳記風格電影,也足以讓我們可以大方丟掉之前那個拙作。不過高壓對話在秒轉之間就切入下個議題,也給足觀眾觀影的腦補需求。

評價:85分

拜訪膝關節粉絲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