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天台.jpg
我們這個世代有多人中了岩井俊二的毒?(圖為金穗獎作品《天台》)老實說,在今年接下網路部落格達人推薦獎時,心中還有點害怕。


其一是怕在短時間內看不完這麼大量的片子,其二是怕若看到一堆地雷片,那我不就「賠了夫人又折兵」?


然而,很幸運地,第一,我在兩天內已看完所有入圍影片,第二,因為夠好看,我幾乎沒踩到地雷,如行雲流水般地愜意,不但看得津津有味,還卯起來和周邊友人吹噓哪些影片多好看,特別是學生作品,讓我驚喜連連。


套句朱延平導演的話,他和周杰倫合作《功夫灌籃》時,大力誇讚周董,直稱他「年輕就是本錢。」,相同地,這屆學生作品讓我感覺,青春,真是無敵。


以前念書時的畢業作品幾乎都是大家草草了事,因為卡在多半同學已在業界工作或拼考研究所,要讓大家發揮出「上下齊心,力可斷金」的精神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但台灣藝術大學電影學系的《頭七》,彷彿是全組同學拼老命,連殯葬業用的棺木都搞一個來,不可思議的誠意,真是佛心來著。


這部片敘述一個不受父親肯定的孩子,在畢業演出時看不到雙親到臨,始終對父親心存芥蒂,而父親的意外過世,讓孩子無法獲得情感出路,在埋怨心態下臨時接下父親生前從事的殯葬業,由葉明廣飾演的角色阿男,有著傳神的草根個性,當起頌經念文的法師也有模有樣。在這場頭七法事中,側看兩個家庭、兩個世代的不瞭解,不瞭解產生了不諒解,隨著最終法事的落幕,彼此找到了重新對話的起點。雖然結局欠缺力道,但中間的荒謬已足夠彰顯珍貴創意。


看完《頭七》後,我一直在想,若是我還在學生本位,會以什麼樣的拍攝題材才有熟悉感與共鳴?若沒意外,我認為,十個人裡會有九個選愛情當必修習題。果不出其然,十部學生團體作品中,有三部都是以愛情為圓心,自己的青春為經緯,構畫出一篇篇奪目燦爛的輕小品。


先提片長最短的《天台》好了,我想很多人看了這片有染上岩井俊二的影像美學,高中生的青春為論述場。短短十八分鐘,卻清楚地解釋了一對男女同學錯置暗戀的心情。曖昧與妒嫉,就是我們學生時代的戀愛溫度,彼此互相交錯著。


另一部也會被「說話」的,其實就是這十部中影像景致最「岩井俊二」的《少年不戴花》。這片不光視覺有岩井風格,連恬淡的配樂也頗有岩井電影丰采。以學生作品來論斷,能達成這種標準設定即誠屬不易,充滿想像力的片名更是令人好奇。



這片談一對像是「友達以上,戀人未滿」的男女同學,他們平靜生活中闖入了個略帶男同志曖昧情愫的同學,激起了三人間生活中點滴漣漪。只是,最後什麼事都沒有改變,青春,固執地想轉型(性),終究徒勞無功。除了外觀精緻,內裝美麗外,這片同時也是整體學生創作裡,最具商業氣息的一部。從網站內容到本片DVD輸出販售,甚至是電腦螢幕桌布下載,這片應有盡有,很適合小成本的獨立製片模式。


另一部也和花有關係,由輔仁大學影像傳播系學生拍的《花樣少年》,這部和《少年不戴花》那般文藝青年腔大相逕庭,這片開場竟然還有歌舞編排,只是我資質駑鈍,怎覺得這群跳得歡欣鼓舞的學生們好像從天線寶寶節目跑出來般地,讓我忍不住說「藍天藍,白雲白,天線寶寶出來玩嘍。」


但說正經的,歌舞鏡位還挺複雜的,看得出來用心良苦。而且兩位男主角喜歡任何和「ㄏㄨㄚ」有關的東西,舉凡「花」板車(滑板車)、花耶菜、花枝都是他們的最愛。此外,還用花比擬人們,把生日和花語連結延伸出來的個性比喻也饒富趣味。可惜結局流於倉促,但打著惡搞有理的旗幟,讓我不忍心多苛求。


看了上述幾部有喜劇色彩的作品後,其他幾部嚴肅的劇情片沒有喜劇糖衣護體,但仍在柔軟的感性訴求與強悍的理性思考之間找到平衡點。像只有13分鐘的《沈貴妃》,我本以為這是部像林美秀演的貴妃喜感廣告那類設定,結果出乎我意料地,在討論一位久病的老婦人怨恨生命造化折磨她,對菲佣多猜疑,對女兒冷言冷語。當乖戾個性成為習慣,一種利刃刺傷別人才能滿足怨懟,苛刻話語不斷中傷旁人,自艾自憐的嘆息如影隨形。但嘆息不是人生休止符,而是漸弱,把幸福消耗到尾聲的捷徑。這片一鏡到底,讓人看得極具壓迫感,增加戲劇張力,以短片要求的強悍精準而言,這片恰如其分。



另一部具有「回馬槍」效果的,就是短小輕薄的《起床氣》。一樣地,我本以為這是部喜劇片,沒想到是在講一個富裕家庭孩子的問題。他每天起床都有起床氣,但也不知在氣什麼。結交壞朋友,到他家打電動還會偷錢、抽菸、喝酒,把所有青少年不該犯的禁忌全部打通關,主角父親回家逮到壞朋友在家胡作非為,把對方羞辱了一頓後也賞了兒子一巴掌。只是,兒子事後仍我行我素,一樣有,起床氣。


說到片子短,學生類別裡《回憶的味道》,片子只有4分鐘,恩,對不起,我真的沒有回憶到太多。片子短到我來不及思考。但這種偶動畫向來頗有難度,我行個三鞠躬禮以表歉意。


另外,相較於《沈貴妃》中的久病剽悍老婦,《我們的時光》中一樣談家庭中的久病長者所帶來的蝴蝶效應,但這片以感性口吻,我同情患病者面對自己身體時的無力感,劇中演阿嬤角色的人演得有血有肉,不以外顯演技取巧,平淡地封鎖心中喜怒哀樂,那才是絕大部份患病者的容顏。不過影片像紀錄片方式拍劇情片,同時透露出了年長者患病與照顧方在心理上有不捨與無奈的對立。



真正以紀錄片形式的《下一秒,無限》,記錄女子拳擊訓練過程的紀錄片,其實這支紀錄片一直讓我不知方向,因為我不知道導演是要以她訓練這麼久,但得到的成績和人生並非她所願為主,還是整個女子拳擊訓練問題?或許兩者都有,我最後看到的是一個無奈而心碎的結局,但女主角張嘉玲或許不覺遺憾吧。



另一部紀錄片《腳尾米》在論點上兇悍甚多,有種美國左派紀錄片名導麥可摩爾鬼上身的感覺。站在檢視電視新聞的荒謬上,做了多起假新聞事件,看媒體願不願意埋單,但不幸地,媒體照單全收,還變本加厲,從狗狗亡靈到幸福空氣罐,媒體產生的效應不光是填飽我們一天24小時新聞檔次,還不斷製作新聞焦慮綜藝化。這麼多新聞台,每台都是強大催眠機器,然而這支紀錄片裡的製造假新聞者還不斷責難媒體沒查證就報導,但是媒體也有找到她,還如此滔滔不絕硬幫媒體扣帽子,媒體似乎被設計地有點冤枉。




※本文轉載自iLOOK雜誌五月號,作者就是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