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處於強權統治的羅馬尼亞,由於共產主義社會結構,整個國家貧窮苦悶。1989年的革命之後,或許政治體系從共產走向開放,但實質上的政治發球權,仍把持在少數人身上。然而,千禧年後的羅馬尼亞藝術創作者,把壓抑了數十年的言論自由透過電影轉動歷史輪軸,重現/解構社會現象成為這些編導們的首要工作。
原文請點這裡
之前在坎城影展一戰成名拿下金棕櫚大獎的《4月3週又2天》刻意將時空座標鎖定革命前兩年,陳述當時保守社會底下對墮胎的敏感氛圍。透過兩個女子奔波尋找生命解脫之道時,反映出生活在鐵幕裡的危悚不安。
來到剛在今年柏林影展金熊獎及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雙料大獎的《愛的佔有慾》,描述一位為兒子(波格登德拉凱Bogdan Dumitrache飾)付出近乎病態關懷的母親(盧米妮塔喬吉烏Luminita Gheorghiu飾),讓兒子極度抗拒母愛,甚至刻意疏遠母親,也缺席母親的六十歲大壽。原本兒子與家人可以保持冷調距離,卻因為兒子不慎飆車時撞死一位孩童,使得母親重新導入這段親子關係。
象徵上流社會的母親一角,因為強勢,使得老公與兒子都刻意遠離她,雖然想撇除血緣關係,卻又無法一刀兩斷。導演卡林彼得奈特(Calin Peter Netzer)給了觀眾兩個探照母子角度的機會。
其一是先讓觀眾深感兒子的不孝與叛逆/冷漠,為何母親在乎送給兒子的書,但兒子連拆都不拆還束之高閣。為何兒子撞死人了才回家,賴在家中等著兩老為他處理後續。
其二才開始切入令人畏懼的母愛,為了能幫兒子脫罪或是降低罪行,私自找證人想更改證詞,找員警重釐案發現場。證人/員警這些男性角色每一個無不是想藉由這位母親撈到油水。導演看似無意,但巧妙地對提出性別關係裡的道德批判。
從母親這個角色一層又一層地推演出去,對兒子女友的敵視,暗喻了上流社會厭惡底層百姓的嘴臉,從片中諸多情節可闚視出兒子女友的血統是比較低下的外來者,甚至鄙夷對方還帶了個拖油瓶孩子與兒子住一起。
共產主義在片中暗渡陳倉,由家中女佣貫穿兩個家庭,試圖監控兒子家中大小事。對待女佣虛與委蛇,這些行逕看似真情流露,但實際是炫富。導演運用多段橋段點出這個母親自恃傲慢優越感,再慢慢還原她所做的一切終究是為家庭護航。反倒是家中父親一角徹頭徹尾地軟弱無能,或許家中這個女強人存在感太強烈,使得其他人都變成了配角。
許多電影裡運用車禍戲導致眾多角色重新對照自己的人生座標,本片亦然。母親一角對下層百姓的不屑,但為了替兒子說情而重新理解被撞死一家人們的生活寫照。對家庭旨意充滿反感的兒子為了擺脫控制,使得自己成為多慮猜疑的怪胎,甚至厭倦自己可能孕育的生命。直到最後那場一鏡到底的長鏡頭畫面,才為自己/ 母親/死者家屬達成和解寬容共識。
《愛的佔有慾》其實是部親情驚悚片,這種親情濃度不難想像,溺愛關懷伴隨而來的冷傲反叛一直都是最可怖的後座力,但人們往往深陷其中卻不自知。那句「你都不知道我這樣做是為你好」只是一句降低自己責任感的變形句子,你完成了道德圓滿任務,卻帶給別人永無止盡的內心譴責,這樣的愛,是愛嗎?
解剖檯評分:85分
膝關節粉絲團
- Aug 18 Sun 2013 10:55
愛的佔有慾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