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legrandbleu.jpg
「人生是如此奇異,有許多事情我們是無法解釋的」......盧貝松。(海報是10週年版本)


絕大部份曾經是「Sun movie」電影台的觀眾,都應該對《碧海藍天》(Le Grand Bleu /The Big Blue)這部片印象深刻,對於七八九年級這個世代的人很難對這部片有太多感觸,受限於年代久遠及後期DVD版權問題(本片海外版權在福斯,但亞洲區除了日本有發碟之外,香港台灣這麼多年來都沒有發片)讓這片一直成為藝術片迷心中的珍品。


珍品並非這部片拍得多好,而是這片首次勾勒出人嚮往海的癡情。濃郁的厭世情結投射在該片,當年成為坎城影展開幕片時,映後評價並非特高,但卻是無數影迷逃離現境的替代品。


很多人說,這片像是沒有特效的科幻片,讓人一次次地沉沒在海裡。對我而言,這片讓我愛上海豚與海,與盧貝松的寡言美學。影片內容簡單地可以,兩個愛海的男人比賽潛水,最後男主角雅克潛到極深處,和海豚成為永世的朋友。(這是法國版結局,想知道更多故事資料網路上查查就很多了。)


撇開《碧海藍天》故事論述,《碧海藍天》這部片精致的水底攝影,拍出了一種獨特的,幽闇中的微亮光線。是種由湛藍海水所包圍,閃閃發亮的光波,在陽光或月光折射下,成就了前所未見的迷人景致。男主角雅克彷彿為了海水而存在,為了現境而活著的真實,他不去爭奪或介入社會的名利標準象限,只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與海豚共舞,拋棄世俗枷鎖或說是不負責任地只願耽溺在海中,這種難以被世俗茍同的觀點,大膽地斬斷了人間臍帶,卻成就了迷人的盧貝松美學,配合艾瑞克塞拉的寂美幻音,呈現了那股,真正的安靜是來自深海。而真正的涅盤,則是從這般抑鬱傷心的海底開始修煉。


很快地,二十年,很快地,就過去了,這部影片以早已超越了20年的應有保鮮期,如今看來仍是這般讓人擊節三嘆,嘆我們不被瞭解的青春與放縱,都在這部片裡獲得了解釋。沒辦法用言語說出,無法由優美華麗的文藻闡述,這些謎,你的,我的和他的歲月。《碧海藍天》把電影印記帶到許多人家中掛著的海報,不斷地凝視,想成為跳躍在海面上的海豚,一種嚮往大海與解脫的純粹。



影片開場,光聽配樂家艾瑞克塞拉用電子樂做出類似海豚的鳴叫,就已經是一絕了。



來看這是歐洲版的結尾,其實連我都不太記得了。其實這個是我當初看的,最後男主角就追隨海豚潛入深海,離開這世界。


至於美國版的結尾,看起來整個弱掉了。少了海豚來呼喚,變成純粹和海豚去玩耍,和整部片厭世的主軸不太相似了。不過那道夜光與海景,及躍在海面上的海豚,是多少愛海者心中的遨遊夢想。



最後,預告片,不曉得為什麼,現在看到這部片,竟有種熱淚滿盈的衝動。聽著熟悉的樂曲(很害羞地承認自己曾因這音樂愛上了這種帶點新世紀風格的配樂)





(註)導演盧貝松以這片詮釋他的寡言個性,在這之前,他以黑白片《最後決戰》打響名號,讓高蒙片廠對他產生興趣,緊接著交出了《地下鐵》,這部商業上獲得大成功的片子為盧貝松帶來好評與創意天才之作等封號。之後才有機會拍了自傳性質濃厚的《碧海藍天》。或許後一輩的影迷認識盧貝松都是看他的商業大片,像他監製的《終極殺陣》系列,那麼票房化的盧貝松其實和早期極度作者風格化的他差異甚大,喜歡他與唾棄他的影迷們,可以用1997年《第五元素》做為分界點,有趣的是,這部才是在台灣徹底打響他名號的影片。法國導演的商業片在台北破億,堪稱是個歷史性紀錄。這部一區DVD,有英文與法文兩種聲道,還可以在選單中把對白按靜音,可以播放影片保留原有配樂,非常有趣。

延伸閱讀:http://www.wretch.cc/blog/artscinema&category_id=1180250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