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這40年來,美國兩大科幻陣營:星戰迷(Star Wars)與星艦迷(Star Trek)之間的對立較勁,雙方互相抗衡鄙夷。表面上雖然看似無聊,但確實反映了兩種不同的精神。

不可諱言地,星戰迷是當代科幻主流勢力,周邊商品讓喬治盧卡斯導演荷包滿滿。《星際大戰》以二戰後為時空雛形,輔以美國西部片精神與希臘神話,加上黑澤明的《七武士》概念,把武士刀變成光劍,使得《星際大戰》擁有出色商業包裝與行銷契機。

然而,比《星戰》發展歷史久,但在全球知名度上總遜色一籌的《星艦》系列,才是真正發揚科幻片靈魂的作品。

這套影集/電影展現了巨大想像力(曲速、反物質等)以及強調探索外星文明的論點,讓《星艦》從影集到電影版都有著更深刻的科幻想像及政治論述。而且電影版拍攝至今已經推出12部片(包括本集),只是礙於周邊商品曝光度實在比《星戰》系列低太多(更何況《星戰》電影版也才拍六集),令星艦知名度在非科技片迷心中常會和星戰搞混。

是故,在星艦迷心中常有一個問號,那就是:明明星艦作品裡的文本比起星戰豐厚許多,而且歷史也比星戰悠久,怎會知名度差這麼多?

這一切的問號,經歷十部大銀幕作品後,並沒有辦法擴張既定粉絲族群,直到J.J.亞伯拉罕執導筒後才改觀。

由他重新開機(Reboot)的《星際爭霸戰》(Star Trek)是在既有的角色設定底下,以新世代的影像語法重新編織張力,而且節奏安排出色,使得原本並非這套作品的觀眾,都能輕鬆地消化這部科幻災難動作片。草根莽撞而膽大進取的寇克艦長,與冷靜理性強調邏輯思考的史巴克這對組合,在一熱一冷之間達到完美平衡。另外企業號上的眾多部門分工,艦長外出還得立即委任船員要代理艦長,展示了星艦作品中獨一無二的領導統御政治色彩。

隔了四年才推出續集,編劇Roberto Orci與Alex Kurtzman坦言,確實不知該把主要劇情放在對抗一個反派,或是探索外星文明,抑或是對抗一場巨大的自然災害。最後賣足了關子,選擇根據當年電影版的第二集為改編基礎,再把前三者整併融合,讓《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Into The Darkness:Star Trek)有著比首集還明快刺激的商業賣點。

光看第一幕戲寇克艦長奪取外星不同物種的畫軸而使他們陷入追殺危機,最後星艦大副史巴克再衝入火山試圖阻止爆發,藉由IMAX攝影機巨像效果達到娛樂觀眾的使命。這場戲就證明了導演J.J.亞伯拉罕的調度技巧,讓上山下海飛天遁地各種華麗的視覺技巧,在短短十分鐘內完成示範。而且事實上這段還有濃厚的宗教意味,編導選擇輕輕帶過,言簡意賅,這已經證明人類自古以來的許多神話傳說/宗教信仰,或許就是來自更高一層的文明。

《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當然也不會只是一部淪為賣弄特效風情的科幻作品,事實上這系列作品的哲學角度才是影迷津津樂道之處。而本集一如《鋼鐵人3》或是其他超能英雄作品裡的命題,都提到了反恐/好戰主義的兩手策略。若說《鋼鐵人3》裡的名言是:『敵人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沒有敵人,那就創造敵人。那麼,《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的中心論述大概就是:太平盛世需要英雄嗎?

這讓本集擔任反派的英倫《福爾摩斯》Benedict Cumberbatch有著更好更出色的復仇動機。沒有敵人,那就創造敵人。假設連敵人都創造不出來呢?那就想辦法製造種族衝突,有戰爭才會有英雄。

好萊塢這些爆米花電影的外衣底下,多半裹著左派反戰思想(《變形金剛》例外),討伐美政府過去這二、三十年來,在各國扶植傀儡政權的矛盾衝突,或是質疑美軍出兵政策,都是這些通俗電影裡的主流顯學。

此外,《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闇黑』,比起其他超能英雄們的黑暗內心世界命題,因為寇克與史巴克都只有幾秒鐘能思考掙扎,否則就賠上成千上百條人命。這或許也說明了為何全片節奏始終維持快狠準,也令J.J.亞伯拉罕被封上了星艦救世主之名。只是J.J.亞伯拉罕下一步是拍《星際大戰第七部曲》,哪部片不拍,偏偏拍了粉絲心中的死對手。看來J.J.亞伯拉罕戲外救援這兩大科幻系列,他的任務比寇克與史巴克還艱鉅吧?

●解剖檯評分 86

原文出處請點這



喜歡這篇文章的可以加入膝關節粉絲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