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作為一個青少年人氣讀物的《飢餓遊戲》系列作品,承載的文本訊息,遠比其他青少年市場為主的同儕作品《暮光之城》、《天使聖物》、《美麗魔物》豐厚甚多。

《飢餓遊戲》談政經霸權、父權迫害、言情羅曼、媒體操控、左派革命,每道環節皆有不俗著墨,雖然這些元素在上述作品中皆略有提點,但《飢》片鑿斧更深,觀點明晰,使得《飢餓遊戲》延伸成電影文本後,更讓人好奇他的改編軸心如何切換。

《飢餓遊戲》系列作品把重點放在如何解剖政治權謀,凱妮絲艾佛(珍妮佛勞倫斯飾演)與彼得(喬許哈卻森飾演)兩個主角只是有權有勢的首都國被當成娛樂收視率要角,以及轉移民眾注意力的棋子。

首集的結尾,因為凱妮絲點燃了人民革命希望,推展到續集《飢餓遊戲:星火燎原》(The Hunger Games: Catching Fire)後,使得上流階級代表史諾總統,不得不找來新的遊戲設計者,想辦法要剷除這個眼中釘,好讓左派革命之火能夠被稀釋平息。

首集大張旗鼓地,把重點放在如何改造凱妮絲這位貧民世代。是故,從噴火的服裝到奇炫萬分的妝容,無疑滿足了青少女對於彆腳青春的改造想像。凱妮絲卡在正牌男友蓋爾(連恩漢斯沃飾演),與需要「假戲真作」的銀幕愛侶彼得之間的愛情擺渡,更是少女們對愛情的普遍焦慮公約數。

到了續集之後,這部份的元素大幅下降,從第一集談論個我與體制之間的矛盾衝突,在這集已經擴大到深論群體如何對抗強權。

換句話說,首集糾纏萬分的兒女情長在本集已是小菜一碟,續集裡談論如何在遊戲中結盟,分辨敵我,如何對團隊做出最有利的決策,整個就是選戰佈局的謀略策動。這也是《飢餓遊戲:星火燎原》最具觀賞樂趣的政治切題,再輔以片中極具未來前衛風格的殘酷遊戲,意想不到的災難操控,這就是電影創造的視覺奇觀。

續集的轉折高潮確實費盡心機,原來其他區的貢品早就有其他預謀,凱妮絲象徵的星星之火,用弓箭跨越種種限制,為自己也為受盡欺壓的其他區同胞射出逆轉僵局的一箭。觀眾都想從失勢者角度討回公平正義,畢竟現實生活中難以達成,我們只好從藝術文本中尋找自我救贖的想像

《飢餓遊戲》中的首都國把人民生死當成一場華麗的收視遊戲秀,以媒體當成成麻醉群眾的精神鴉片,當政權與媒體沆瀣一氣,這就是腐化的開始,種種寓意點到為止,觀眾都了解「大旬祭」不過是政治人物拿來討伐異己的征戰藉口。此刻是飢餓遊戲,下一刻變成大旬祭,政治人物玩弄愚民的方式永遠推陳出新,願意被麻痺的閱聽大眾成為消耗品,只有真正悟出犧牲成道的浪漫革命者,才能突圍勝出。對照真實世界來看,原來飢餓遊戲裡的茉莉花革命確實有可能點燃全球貪腐劣權,電影裡的樂觀想像未必是現實生活裡的悲觀寫照。

解剖檯評分:84分



膝關節粉絲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