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會為你自己的人生打幾分?如果10分是滿分的話,你怎麼看待自己的人生呢?人生,可以用「分數」衡量嗎?
電影《三分男孩》裡,14歲少年鄧肯因為母親潘結交了新男友川特,川特帶著他們與他自己的女兒史黛回到鄉下過暑假。兩個不熟悉的家庭學習如何成為一家人的過程中狀況百出,先是鄧肯跟「準繼父」川特起衝突,因為川特認為鄧肯個性內向又害怕與人群溝通,於是直接問他會給自己打幾分?鄧肯無意地說應該是6分,想不到川特直說鄧肯在他眼裡只有3分,希望他能趁這個暑假有所提升。這句貶低鄧肯信心的話,讓他自尊嚴重受到打擊,直到他遇到一位年紀大他非常多的歐文,玩世不恭的歐文帶鄧肯去水上樂園工作,重新找到了鄧肯心的歸屬。
鄧肯像極了許多青春期孩子的鬱悶寫照。他們不知道自己在這世界上的「定義」為何?不曉得愛情是否能順利踏出第一步?不明白為何親情習題如此難解?好像全世界只剩下憤世嫉俗才是正常進行式,什麼都是不清楚的。青春期的尷尬熟度,讓人永遠覺得微酸難以下嚥。
青春期的孩子們往往是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別人一句話,不管是有心無心,哪怕只是開玩笑,都可能會成為孩子一輩子的巨大陰影。試想鄧肯這類的孩子其實就是大多數孩子們的寫照,他們並不出色,卻也不是多麼糟糕,他們對這個世界還是充滿敏感的觀察力與柔軟的情感。
大人們的情感無法像孩子那樣的純粹,而大人們卻常對孩子們說你們不懂愛情。到底是誰不懂愛情呢?
大人們把愛情當成政治角力,對的事情不做,卻寧願去做錯的事情,一如片中川特背叛了女友潘,跑去跟鄰居廝混,回過頭用謊話不斷偽裝,而最後導致情緒城牆瓦解崩盤的主因,其實就是大人們對於感情的原則,彷彿比孩子更不懂得變通圓融。
鄧肯學習著一知半解的人際關係,從水上樂園裡胡鬧成性的朋友中找到歸屬。每個人都在尋找認同感,那份歸屬是你我渴求的平衡點。一場暑假建立了鄧肯的自信,那,你的暑假在哪?而你,又會替自己打幾分呢?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