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型男飛行日誌》導演傑森瑞特曼(Jason REITMAN)肯定是一位辯論高手。
他的首部劇情長片《銘謝吸煙》(Thank you for smoking)推銷著「詭辯」技巧,男主角艾倫艾哈克特為菸草公司擔任說客,推銷「吸菸」(其實)不等於和「患癌」畫上等號的概念。
但艾倫本身私下卻不碰半支菸,他賴以維生的口才和信奉的行為價值剛好背道而馳。這時發生一連串事件讓艾倫體會吸菸的箇中滋味,讓觀眾從一開始認同他的「胡說八道」,到最後看到他扭轉局勢,反諷菸草公司的唯利是圖嘴臉,煞是精彩。
前部作品《鴻孕當頭》(Juno)更告訴大家,越過道德禁令的未成年少女未婚懷孕,其實也沒有什麼不對。
因為,既然成年人懷孕不等於為下一代擔保幸福門票。那麼,憑什麼認為未成年少女懷孕是不恰當的?(這也好像是詭辯,當然故事的結論並不是一場詭辯)
《鴻孕當頭》提供當下美國女性懷孕面面觀,讓那些未婚懷孕的女子們不再感到害怕徬徨,只要親友細心呵護,一個新生命可能是另一個不孕家庭的寂寞解藥,更是共育生命的小小父母們一場成長之旅。這場辯論以恬淡窩心畫下句點,令人感動莫名。
《型男飛行日誌》(Up in the air)則是辯論人際關係的不存在,其實也是件好事。
所以見著了喬治克隆尼在一場場的演講裡討論他那背包裡裝進了各種人際關係,想像一下,背帶勒緊的感覺。於是他扮演的角色都屬於阻斷的一端,從他飾演飛到美國各州,為那些沒有膽識開除員工的老闆們下達逐客令的笑面虎角色。給那些將被開除的員工另類正面的心理建設,再推他們到河裡,逼他們重新游泳。
他私下也樂於扮演感情絕緣體,不(常)與家人往來,不保持長期感情關係,不買房子,寧可一直租在飯店裡(畢竟他一年365年有超過2百多天都在出差飛行,實在看不出來買一棟房子的真正意義在哪),他信奉travel light那樣的輕盈人生,「我們本來就是孤獨地來,孤獨地走/死去」是他的座右銘,但世人視不透,往往被人際關係一層又一層地制約,沉甸甸地,無法呼吸。
打從開場起,克隆尼的生活哲學絕對讓習慣,並且相信,「工作→戀愛→結婚購屋→生兒育女」這樣價值觀的人們帶來衝擊,畢竟人的一生早就習慣照著大家習慣的樣子生活。但是,在克隆尼的角色價值觀中,這一切都沒有畫上箭號。
我們驚訝克隆尼角色的勇氣,甚至逐漸認同生活不一定要together,學習絕緣體般的生活原來可以這麼愜意。然而從故事中段開始,克隆尼的價值觀一步步地被挑戰。逐漸地,他也覺得,其實大家嚮往的理想制式人生,原來自己也貪圖那樣的簡單幸福。
《型男飛行日誌》在刻畫三個角色都有極深描述,不管是克隆尼那樣的瀟灑自信,或是熟女角色薇拉法明嘉、新鮮人角色安娜肯德里克。片中薇拉對克隆尼說的那句「You are an escape. You're a break from our normal lives. You're a parenthesis」更是年度最心碎台詞。原來,我們都可能扮演另一個人生活裡的想像插曲而不自知。
《型》片穿插著多段類似紀錄片訪談的畫面,為我們呈現失業者的感性話語,讓觀眾感慨,我們奉獻一輩子的工作,或許有時只是另一個企業主的人生插曲,但這段插曲有時則是一個人的半百人生交響曲。
再對照當下美國蕭條經濟(片中甚至有一段因為新鮮人安娜為企業帶來的E化策略,一度讓企業主為了減少支出而採用E化作業。瘋狂的cost down概念其實就是當下企業的經營哲學,還好故事最後證明E化不如人性化。所有觀眾如我們也在此鬆了口氣,原來老派經營方式仍有可取之處。),電影的結尾刻意讓故事有另一道溫暖陽光,反而是克隆尼繞了一圈,必須接受自己的孤獨進行式,那種體悟有著些許感慨,有些人一輩子也不會明白。
《型男飛行日誌》是今年最難得一見的過人劇本,不但能展現感動誠意,也找到了一個最大公約數,是所有普羅大眾對工作/感情的質疑,我們都害怕工作/感情上的中斷/改變。
或許,所有曾經建立帝國的人們都曾經(真的)坐在你現在那個位置上,但我們卻渾然不知。《型男飛行日誌》不只是一部通俗故事,它更是我們人生的縮影,關於一種真正透識理想與現實的自我差距。
原文已見這裡
【本篇人氣】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