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自從漫威(Marvel)影業刻意拍《鋼鐵人》、《無敵浩克》、《美國隊長》、《雷神索爾》這幾部片中的片尾情節(Post-credits scene),無非就是為了成就《復仇者聯盟》這塊最後的拼圖。漫威把讓這幾部電影的Post-credits scene成為與影迷互動的一種猜謎樂趣,自然更加期待這部超級英雄精選輯電影問世。

《復仇者聯盟》這部片考驗導演Joss Whedon(他同時也身任編劇)與和漫威合作多部片的編劇Zak Penn如何擺平眾多英雄角色戲路與比重,要是冷落了某一角色,粉絲可不會這麼簡單放過他們。而《復》片最難能可貴的,就是花非常多篇幅建構這些角色之間的衝突。畢竟這群超能英雄多半是來自問題人格份子,要使他們團結一心,誠屬不易。

鋼鐵人的狂妄自大與犀利嘴炮能力始終是重點戲份,小勞勃道尼讓這角色有型有款。綠巨人浩克的神威戰鬥能力,過去兩部電影版都感受不到,倒是靠這部展現浩克的強大秒殺戰技。一樣地,美國隊長在上部電影裡沒有完整戲份突顯他的領導能力,在這部才證明了他的優秀判斷力與領導統御,至於他的正直與愛國心某種程度透過電影放大後,其實會讓觀眾覺得些許無趣。雷神索爾的魯莽率直一直是這幾個角色中最迷人的,半神半人的設定,先天上已經帶來必然的衝突。至於沒有超能力但有絕殺作戰力的黑寡婦和鷹眼,編導也沒忽略他們,甚至給足重要戲份讓兩人發揮。

不得不說,《復》片努力維持角色間的戲份比重,對於一部兩個多小時的電影來說,《復》既沒有頭重腳輕,也沒有戲分不均,這就已經符合粉絲對這片的預設低標了。加上全片精華都不在預告片裡(許多電影都把精華剪到預告片裡實謂不智之舉,或許那種影片精彩片段真的不多吧?),給足觀眾「看得更多」的心靈滿足,這也是為何這片既能拉攏基本教義影迷,就連非粉絲族群也能在驚人場面前提下,願意給予高標分數,使得《復仇者聯盟》徹底實踐觀眾對於爆米花電影的功能性服務。

也因為要顧的角色實在太多,對於角色的深度不可能提供詰問反覆辯證的篇幅空間,如反派洛基(Loki)執意統御人類的理由就太淺薄,這類超級英雄電影的最大缺陷就是反派偏執心理很難說服觀眾。

多半反派會選擇大規模毀滅性攻擊都是出自於再建新世界/殖民地,或是他們認定自己才是被上帝賦予改造人類的神聖推手,這也是為何反派多半來自走火入魔的頂尖科學家。

但本片反派的戰略實在漫無章法(甚至還可能被續集反派利用而不自知),最基本的文攻武嚇都做不到位,反而是鋼鐵人刻意脫下盔甲後表示要對洛基「嗆聲」,這段做足喜劇「笑」果。文攻武嚇向來是入侵者對被殖民者的標準作業程序,在《復》片中則是「主客易位」。也算是替結尾高潮戲安插部份慢節奏橋段,才能突顯快節奏的流暢感。

只是最後曼哈頓高潮戲碼又太神似《變形金剛3》的結尾設計,還好《復》片的對戰畫面清楚甚多,避免像《變3》轟得眼花撩亂、敵我不分的疲憊感。《復》片讓這幾個角色因材適用地發揮各自戰力最大值,特別是美國隊長對綠巨人浩克下達「Smash」指令時,精通美漫的粉絲就知這其實是浩克的招牌台詞,浩克對美國隊長露出會心一笑那片刻,影迷也跟著感受到屬於於自己與漫畫/電影之間的超連結,這些巨大超連結文本就是粉絲最在乎的「心領神會」。《復仇者聯盟》盡職地扮演爆米花電影本份,也照顧到粉絲的基本訴求,至於那些不太合邏輯的情節,就不用雞蛋裡挑骨頭了。

網路上簡單的介紹


加入膝關節粉絲團,請點這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