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戰爭往往只是政治籌碼,蘇聯解體後的眾多小國之一的喬治亞身世淒涼,起因於各民族之間認同衝突。來自喬治亞/愛沙尼亞的電影《橘子收成時》討論90年代初期因為蘇聯解體之後,喬治亞旋即面臨外來勢力壓制、本土力量覺醒以及外勞農工三角關係的絕妙平衡。

導演很巧妙地運用了三個民族同時看待戰爭的政治邏輯:

一:外來勢力俄羅斯還是以軍力牽制喬治亞的主控權,派兵協助該國想獨立的阿布哈茲民族,俄羅斯聘請經濟條件更差的車臣來當傭兵,打一場不屬於他們的戰爭。
二:喬治亞主場民族自覺,有志青年紛紛從軍表達愛國心,但力不從心。

三:蘇聯早年把善於農工的愛沙尼亞民族拐騙到黑海這帶擴散政治影響力,愛沙尼亞農人們擅長種植的橘子,在黑海得到更適合的氣候,使得他們遇上戰火衝突時,對移居的喬治亞,反而有著更宜居的家鄉概念。

故鄉在這部片成了一大主軸,主敘觀念由愛沙尼亞果農為主,面對戰火應要返鄉,但果農自認在此生活大半輩子,遠方故鄉反成異鄉,身處異鄉的他認為腳下土地才是故鄉,所以不走。大肆掃蕩的車臣傭兵受傷後被他救治,接著又救了喬治亞傷兵。這下可好,一個屋簷下就有多國民族衝突。

在這屋簷底下,果農才是主人(反思愛沙尼亞更是這片土地的客人,這門主客地位,便知導演巧思),加上兩國傷兵對他有欠恩情,使得他們有著另類平衡,就算要殺掉對方,也得離開屋子。隨著戰火衝突,雙方開始明瞭對方立場,逐漸從仇視到體諒。

導演扎扎烏魯沙哲(Zaza Urushadze)巧妙地用橘子當成了和平橄欖枝,讓觀眾見到戰火不過是政治勢力的掠奪語言,卻要人因為聖戰信念也好,經濟需求也罷,都在衝突中犧牲人性。種種歷史烽火角度在此顯得荒謬萬分,和平才是人性追求尊嚴的普世價值。



拜訪膝關節粉絲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