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是拜訪日本旅客中主流中的主流,光是2014年就有283萬人次,就台灣人口數來說,超過1/10的人口比例到過日本一遊,足見台灣多麼喜愛日本。多少台灣人把日本當成心靈故鄉,熱愛日本的整潔秩序,有禮友善,日本成了某種程度上的理想國度,台日友好,可見一斑。
『台日友好』是文化上的真實感受,我們這麼思慕東洋風情,那麼,日本人怎麼看台灣人呢?以缺乏民族自信的台灣現況來看,《灣生回家》記錄了一批1895-1945年期間在台灣出生的日本後裔,無奈戰後遣返回日本。
即便過去課本形容日本為侵略中國的軍閥強權,甲午戰爭之後,割讓台灣給日本,從此台灣進入「日據時代」,但課綱調整後成了「日治時代」。不同的政治局勢對這段歷史選擇了不同動詞,藉此思辨政治主權。
事實上,日治是比較符合真實的說法。面對亞洲其他國家對於日本的政經角度,台灣居然是少數萬般思慕日本的國家,這確實是詭譎的民族情結。也難怪片中那句台詞笑稱『想不到亞洲也有不討厭日本的國家』時,觀眾會發出內心微笑。
只是當初這群灣生萬萬想不到,回了日本卻成為異鄉人,祖國居然不是應許之地,他們甚至被排斥,貼上異樣眼光。此刻,台灣對他們才是真正的心靈故鄉。從庶民的角度凝看大時代的矛盾,永遠都是最佳的劇本衝突。台灣人思慕心儀日本(有很大主因在於戰後國民黨執政問題失去人心),卻鮮少人知道有另一群日本人把台灣當成故鄉。如今灣生補齊另一道觀點,不熟悉這段歷史的台灣人,看到這群爺奶級的灣生對台灣這般疼惜有情,內心情緒肯定是百感交集,對腳下這塊土地,他們的愛與疼惜,並不亞於你我。爭論台日之間的民族紛擾,看了這片可能會放下對立,重啟對話。
紀錄片主理者田中實加/陳宣儒(本片導演為黃銘正)因為家族歷史就是灣生身份,使得她耕耘灣生這個議題格外深厚。片中記錄多位人物,從童年時期的玩伴記憶,到少女求學時的走廊巡禮,甚至是複雜難解的親子習題。在這個紀錄片都有著令人動容的時代切片,一一還原他們的期待與不安。
其中最令人動容的,莫過於某位灣生後代以為被生母拋棄,第二代與第三代協力尋找母墳,後來總算知道母親在日本登記了她的身份,原來她不孤獨,即便幼年就被送到別人家裡當了童養媳,但母親並沒有遺忘她。
相同的,另一位在灣生居然在台灣找到了屬於她的出生證明,只不過是一張紙,卻承載著殷切期待,而這個身份居然牽引著如此巨大的懸念。而台灣戶政單位竟然能保存如此久的戶籍資料,本以為茫茫大海早就在文書工程遷移中灰飛煙滅,這個戶籍謄本,成了全片一大催淚彈。
《灣生回家》挖掘出了過去台灣歷史上少見的另一端角度,大時代底下的小人物的細微故事,放到時間這條長河之中,每個人的家族縮影,都會是動人史詩。同時,本片居然還可在未上映時就在網路募資平台獲得數百萬的贊助支持,凸顯了台日友好這份情誼,雖然過去的國族戰爭有著諸多政治烽火,但回歸人本立場,透過本片似乎縫合了些許歷史傷口,那些以為被拋棄/遺忘的人們,原來重新聚焦過去式,和解對話,才是邁向未來式的必要。相同的道理,可惜政治永遠不太懂。
評價:83分
- Nov 12 Thu 2015 13:27
灣生回家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