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你認為《魔球》是一部棒球電影嗎?嗯,好問題。

《魔球》在定義分類上相當奇怪,到底算哪種類型影片?運動嗎?不像。故事並非著重場上球員們的投打對決。勵志嗎?更不太像,因為這故事主角沒有得到象徵性的勝利。那麼,《魔球》究竟是什麼類型的影片呢?

那麼,先從男主角布萊德彼特看起。

看布萊德彼特挑片是件有意思的事。他不常拍正統商業通俗娛樂影片(少部份會拍片廠期待的票房作品),多半遊走在中規模影片及獨立製片之間。如:《永生樹》、《火線交錯》這類型。瞧他挑上了《魔球》(Money Ball)裡的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比恩這角色,不免令人好奇他如何詮釋這位被運動家球迷視為救世主的人物。

畢竟比恩在大聯盟開刀闊斧的改革,透過麥可路易斯寫的《魔球》這本小說談論運動家隊的精算模式成功之道後,更使他聲名大噪。他彷彿成為了一個被神化的角色。電影版裡,經由《社群網戰》編劇艾倫索金Aaron Sorkin與《辛德勒的名單》史提夫札里安Steven Zaillian重新塑形,比恩會變成什麼樣的比恩呢?

影片用著淺顯易懂的口吻介紹那些關於球場「之外」的事,如:你看不到的球員休息室相處哲學、總經理辦公室裡的交易風雲,以及整個球團背後的運籌帷幄。看起來很無趣嗎?不,相當有意思。因為,那些離開球場之外的景致,上演的瞬息萬變,提供了觀眾無限對照自己人生座標的藍圖。

大聯盟這家百年老店,很可能是人類文明史裡最奇怪的職業項別。因為,他們有著前所未見的低投資報酬率,照球探說法,50位農場培育出來的新秀能有2位上大聯盟就很出色。比例如此之低,卻還是主流選秀價值裡所認可的。

另一方面,大聯盟的正規球員名單與交易作業,導致球員流動率頗高,和許多血汗企業相較之下,更來得有戲劇張力。於是,你很難說,《魔球》只是一部運動片或是勵志片,它更像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極致顯影。

為了利益或是冠軍獎座,任何道德良心都是不合時宜的溫和保庇。這是制度上觀看《魔球》的奇特角度,有別於其他企業或是職業運動(大聯盟一年一百六十多場比賽,牽動的商業利益實在過於龐大,也導致球員受傷比例增高)。

再者,由於比恩與助手彼得布蘭(Jonah Hill飾,真實世界裡的助手叫Paul DePodesta,由於認為故事角度和他本人相差許多,所以連名字和畢業學校都做調整)認為大聯盟百年來的傳統選秀角度有問題,球探制度文化多半只以主要的攻守能力為參考標準,甚至是直覺式地認定新秀未來命運。

但是比恩與彼得從隱性、另類思維,掌握球員心理素質與潛在能力。如高上壘率、被保送率都是他們在乎的,長打或是打擊率倒不一定是首要優先條件。容易被保送代表選球精準,個性冷靜,不容易揮大棒。

甚至,比恩更痛恨盜壘會斷送得分機會,片中就拍出運動家隊為搶攻可能還執行盜壘戰術反倒被刺殺出局。比恩的想法與傳統球探大相逕庭,這就上演了前衛革新vs.傳統保守的戰局。

從棒球的新舊文化的撞擊,反推到真實世界,領導革命者總被既得利益權貴者譴責撻伐,畢竟哪有人會不從主流價值先思考起,若比恩的選擇最終能與勝利畫上等號,那不就代表,過去大聯盟這座百年老店的核心價值都錯了?

雖然,不能說比恩代表的「新」就是完全的正確,但也無法認同「舊」的態度能夠繼續開創江山。這總是兩方為了鞏固執念信仰而爭論,像極了宗教與科學之間的拔河。比恩不是先知預言者,他也做了許多錯誤決定,只是電影裡沒特別討論。再加上比恩是選秀制度底下的錯誤,使得他更有理由反駁傳統制度裡的種種窠臼。也難怪原本球團裡的首席球探會質問他說,這是為了報當年的仇嗎?

回到布萊德彼特身上,小布這回找到了個特別角色,讓他合宜地展現一個令人尊敬又疼惜的單親爸爸身影。在事業上,他還在尋找合乎自己信念的勝利,在家庭中,他努力扮演疼愛女兒的慈父,導演班尼特米勒刻意用晦暗陰影遮蓋了小布的俊美臉龐,你看到更多低頭或是逆光剪影的畫面,令人思索比恩這個角色並非全然是個無情的黑洞,觀眾能感受出更壓抑的激情。

特別是那段辦公室電話談判交易籌碼情節,爾虞我詐間的心機算盡,令人拍案叫絕。在冷靜與熱情之間,布萊德彼特這次總算走到了距離奧斯卡最近的一回。

《魔球》的魅力在於每個人看都有各自解讀趣味,棒球粉絲看絕對激動萬分,這片也達到就算你完全不懂棒球,你還是能感染片中運動家隊邁向連勝時的喜悅興奮。對棒球一竅不通,也能看出故事裡的人性溫度。

球團裡的保守與前衛抗衡,也是普世經驗,自然降低了影片是「運動題材」的熟悉門檻。這些比喻都容易被觀眾理解,那句「你怎能不愛棒球」(How Can You Not Be Romantic About Baseball?),有如魔咒般地向觀眾催眠。Baseball可以用你人生旅程上任何名詞替換,只因棒球比賽的多變曲折往往令人意想不到而充滿驚喜,比賽結局常常等於「不可思議」,這也是為什麼棒球電影裡比起其他運動類型作品更具有懸疑效果。那種峰迴路轉的高潮迭起,勾動每個人的腎上腺素。

《魔球》是一部非常有膽識的作品,讓影片結局走向反高潮,正當觀眾熱血情緒完全被點燃後,隨之而來的,並沒運動家隊的世界大賽冠軍。相對的,故事回到比恩的個人原點:你如何定義你自己?錢是否可以代表某種程度上的認同想像?如果捨棄錢,你在乎什麼成為你的核心價值?

故事留給觀眾些許嘆息聲,但配上片中比恩女兒吟唱的蘭卡(Lenka )的歌曲「The Show」裡寫著「I'm just a little bit caught in the middle .Life is a maze, and love is a riddle」影射著比恩的進退兩難,正當比恩彷彿頓悟了些什麼時,女兒最後幾句改編後的歌詞,絕對能讓觀眾發出會心一笑,使得《魔球》的結尾再次回到溫暖懷抱,如此高竿的設計,被封為今年最出色的電影,《魔球》當之無愧。

全文,請點這裡

加入膝關節粉絲團,請點這裡



電影配樂由Mychael Danna操刀,很極簡很出色

這段音樂真是很棒,這是一個後搖團This Will Destroy You的歌曲,叫做The Mighty Rio Grande 。這曲是2008年才發表的,和該片時空有矛頓哈哈

片中女孩唱的版本The Show,是出自澳洲歌手蘭卡的曲子。話說這曲2009年才完成,和該片時空也有矛盾的




或是這種魔球哈哈

遇上這種魔球就要哭了


您是第 位訪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膝關節 的頭像
    膝關節

    愛護你的膝關節2.0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