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范.JPG

雪中送炭者少,錦上添花者多。不分藍綠,只有彩虹,才是你我的生活共同感動值。
 
我在《海角七號》開票當天和導演魏德聖說了我內心話,我不認為這片首周會開多高,但相信口碑好。如同《P.S.我愛你》首周只有兩百多,但台北最後做了兩千多。《黑暗騎士》首週不到三千萬,最後台北到現在已經破億元關卡。我當時內心認為《海》片全台能做到四千多萬就很好,可以協助導演走過負債難關。


但現在看起來,不但能解決,而且應該還能剩一點點。就目前票房來看,戲院應該可能會拿走總票房的六成。我想拆帳後的淨利,導演拿回來的並沒有大家想像中的多,但這片成就的並非是帳面上的數字,而是大家對國片的期待已經「擴充」了。

 
現在對這片的「激情」已經大於票房應該有的「熱情」,很多人一窩蜂衝第二次或第三次甚至更多,也有人稱這是一次國片的「蛋塔效應」。說這話的人並非酸葡萄心態,而是認同看《海》片已經成為一種文化,一種儀式。
 
 
以前,國片像一條小溪,能流得通就阿彌陀佛。現在《海》片帶來有如滔滔江水,直衝大海,讓民眾與創作者之間搭起了友誼的橋樑。
 

《海》片真的並非百分百完美上乘之作,但卻是部上「誠」之作。它巧妙地將庶民文化與電影藝術折衷,取得了一個恰當的平衡點。
 

魏德聖說:「我知道這不是完美之作,這片邏輯上,好的評論只會到一個高度。但因為民眾很喜歡,加上媒體、輿論哄抬了這片應有的高度,產生了一個落差。」

 
「大家把這片神格化,但中間這個落差,卻是讓我們票房急速膨漲的要因。你說我希望票房好,就必須要承受這個落差,若維持原有高度,那也賺不了錢。﹂


「至於為何口碑這麼好?我想是劇情貼近人心,加上我們努力到戲院辦會後座談,以及影片上映前就已有近1萬人次的特映會,這些人徹底發揮了種子口碑效應,我想是很重要的。」


《海》片在票房上與口碑上獲得雙贏後,比較棘手的在後面。
 
是不是以後國片都這樣採取會後座談與大量試映就是好的?是不是靠部落格與ptt真的能救活一部片,甚至效應大到可以顛覆主流平面電子媒體持續為該片「保溫」?
 

是不是證明一部片不靠卡司,親切地販賣《親戚不計較》鄉土劇元素就能攻略市場?是不是什麼電影或戲劇或唱片要宣傳時都要以主角裸奔裸泳才有新聞價值?(這一點對於嗜血而膚淺的媒體是很受用,但每部都這樣炒作,只會把格調給做低。)

 
片子紅了,大家一定會探討整部片操作模式。畢竟整部片帶動的周邊效應產值初估至少有1.6億,要到全台創造2億甚至更多也都有可能。這產值包括了戲院票房收入,片中人物佩帶的琉璃珠、住的地方都成熱門話題。
 

小魏自己覺得《海》片沒有奇怪的花招,更不會密碼或公式,這部片就是沒有依循人們既定的賣座公式,沒有大明星、動作場面、惹火性愛床戲。
 

「我只想創造一個價值,就像是平凡人生中,要做件讓人可以講上一輩子的事。這片子講的就是這樣的感覺,讓故事說話,就是最大秘訣。」


我甚至私心認為,這片能紅。有一半因素和小魏這個人有關係。另一半才是故事本身的議題價值。


我相信絕大部份的人看過或聽過小魏上節目或受訪後,都能被他那股近乎瘋狂的浪漫所感動。


小魏踏的步伐是一步一腳印,經歷了眾多電影人必經的歷程。背債拍片,找不到金主,有股電影人不願妥協的志氣,也有著不切實際的天真,但這些都是讓這片變得不平凡的元素之一。雖然他在拍片過程跌跌撞撞,相信也一定得罪了不少人,也不是那麼入世地瞭解這行業的「眉角」。

 
這些都是影片之外的觀察。

大家都知道小魏不放棄拍片,之前舉債250萬,只為《賽德克巴萊》的試拍片。國際知名聲音工程第一把交椅杜篤之是這麼對我說的。「我把這部片拿去音響店放時,老闆很訝異這片音質可以到這麼好,聽起來超爽,說這是我們自己人拍的時候他們都說不相信。」
 

如今對照《海》片賣座後,我相信會越來越多人相信。我們本土出產的國片也可以到達一種高度。


《海角七號》某種程度上也滿足了愛國情懷,大家相信本土出產的在地文化能深得人心,片中主述的每個人都值得擁有第二次機會,這句話不光是主角配角們心聲,也是導演自己的心聲,更是每個人對自我的期許。以及中南部遊子到台北發展的希望與絕望,片頭那句「操你媽的台北」,更是許多人的寫照。茂伯角色是外顯的討喜,鎮民代表馬如龍其實才是內化的台灣靈魂。
 
 
不用一味倚重原裝進口的外來好萊塢作品,這種驕傲感是當下難以形容的情感慰藉,放大了這片票房上的吸金魅力。
 

更何況,現在握有天時地利,這段時間並沒有好萊塢大型製作,還有《海》片全台拷貝一開始就以40支大規模映演,加速了票房擴散度,現在甚至很多戲院都多加拷貝及開放超級午夜場才能創造這種驚人的天文數字。
 
 
不管影片受褒或貶,影迷與評論甚至認為,檔期差不多的《囧男孩》在整體影片上也不輸《海角七號》,為何受矚目程度差這麼多?
 

關於這一點,看過兩片的人就應該很容易比較得出來。光是結尾的效果就不同了。


《海》角七號可能是帶著笑聲掌聲與淚水離席,安靜地把片尾曲「風光明媚」聽完才是一種適當宣洩。

 
而《囧男孩》其實探試了每個成年人中最私密的童年對話,有些人帶著感動淚水離開,有些人則是感觸感傷,還來不及安靜地整理情緒,就來了首激情十足的片尾曲。

 
我個人並不會說《囧男孩》不好,某種程度上這片在前半段比《海角七號》還準確。兩片節奏剛好反了,《囧》片是前半段好過後半段,《海》角則是後半段比前半段嚴謹些。各有優缺點,都不是完美之作。只是兩片宣傳時,《囧》片確實也輸太多。

 
《囧》片宣傳時多半是製片李烈出場,結果媒體都多半還是在意她過去情史,影片焦點反而走味,可惜了這部寓意頗佳的影片。《海》片則是光把小魏送出來,聽他講奮鬥史就扣人心弦。

 
這些都是我個人不成熟的私解,或許能提供給大家當作聊天的起點,至於喜愛電影的終點,我們希望能一直看見更多秀異之作,把驚嘆號持續掛著,而不是這波就終了。

 
我常和我朋友用食物比喻電影。我形容《海角七號》是路邊熱炒,親切在地,三五好友相約同桌,歡樂加倍。《囧男孩》是老街廟邊的豆花,甜蜜入味,感觸良深。
 

不管是熱炒或是豆花,它們都很在地可口,至少不是像過去很多國片故作高深,等到我吃完了都還不知道我到底吃了什麼。有些導演告訴大家這道菜是啥時,有時候我還會覺得遇到詐騙集團。

 
對,我講的是對象暗示很多片。想知道我吃了哪些菜都不知道是啥的人。請私下問我就好。本格是幫忙好片說話,不用公幹一些電影獲得注意才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