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evil-movie-poster-1020552426.jpg
我認為,這片是入秋以來第一部算得上有驚喜的作品。
鬼片是最佳教化人心文宣品,鬼神行走於人間,給予凡夫俗子些許警世啟示。《最後大法師》裡的那句名言:若你相信神,那也一定要相信鬼的存在。多數人們相信神/上帝,有趣的是,卻不見得承認鬼魂。畢竟,我們經常陷入「自欺欺人」的雙重道德價值觀標準。

從《靈異第六感》之後,印度裔導演奈沙馬蘭儼然成為鬼/驚悚片的金字招牌。但隨著爛片比例越來越高(請跳過《降世神通:最後的氣宗》),觀眾對他僅存的耐心也逐漸消退。還好也因為他之前忙《降世神通:最後的氣宗》這個案子,使得他貢獻故事靈感的《惡靈電梯》得另找導演。執導過《死亡直播》的導演約翰艾瑞克道鐸為這故事作嫁,居然交出了從影至今最好的作品。

《惡靈電梯》(Devil)符合古典戲劇三一律的定義(同一地點、一天內、同一組人),近年許多鬼片也就仿照這樣的公式,企圖打造出更具真實感、合乎邏輯的「不合理」。而《惡靈電梯》著眼於電梯裡這麼局限的空間內,還要能放大同搭電梯乘客的各懷鬼胎、相互猜忌。

電梯內的乘客:黑心業務、慣竊老婦、問題黑人、貪利熟女及退伍美軍。恰好反應了世俗定義裡的負面代表,會安排這些角色走入電梯,當然不是隨機取樣。他們都可能被指涉為美國當代社會的問題份子,金融海嘯裡那些吃人不吐骨頭的銀行菁英們、專門挑富豪下手入主上流社會的投機女子們,至於黑人更是常態性地被扭曲為問題人物,於是這群人中一定得安排比較代表能夠解決問題/危機的英雄代表。想當然耳,安排一個從阿富汗戰場歸來的美軍是再好不過的設定了。

《惡靈電梯》的高明之處,在於設計一連串的邏輯巧合,讓觀眾隨著偵辦該案的警方眼光,解構這群角色為何會這麼剛好都在同台電梯。有趣的就在於,還真有辦法「自圓其說」。還原每個角色都有原由進這電梯,並非巧合搭電梯。

故事詭異的結局,讓參與電梯事件的大部份角色都有關聯,使得故事不會淪為單一敘事而過於單薄。而且每次電梯照明設備因電壓不穩,一明一滅時的節奏非常縝密,帶給觀眾極大不安感。觀眾只能靠尖叫聲和撞擊聲想像發生了什麼事。奈何觀眾完全想不到會發生了哪些事。

第一次燈熄時就發生有人受傷,電梯裡群眾們開始分化、猜忌,各自成為對抗的團體。第二次燈滅後就發生殺人事件,群眾們開始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開始學習借刀殺人。這些在電梯內發生的弱肉強食,彷彿可以視為政治寓言,把群眾關在一個密閉空間內時,群眾很自然地就會分成兩邊抗對勢力,幾乎是沒有原因的、無法解釋的。《惡靈電梯》就示範了這樣的政治比擬如何形成,煞是鮮明。

《惡靈電梯》裡討論的惡靈模樣,其實就是你我靈肉的罪孽救贖,在惡靈築成的道德審判高牆前,每個人都平等視之,讓貴族與庶民都在同樣的天平上接受考驗。而結局的善惡果報論也符合了大部份觀眾的想像,最終仍給予樂觀視野,那些向上帝懺悔者終究會獲得原諒。啊,多美好的傳統論點,還不是走一般制式鬼怪殺戮冤冤相報沒完沒了的無限循環鬼打牆。

奈沙馬蘭多年來主理的驚悚電影,如《水中的女人》、《陰森林》等片都試圖和宗教、神話議題碰撞,但最後的成品並不算讓人滿意。反而退居幕後推出的《闇夜怪談》計畫三部曲的首部曲以小巧完整取勝,以每一個都市人都會碰觸到的電梯為觸媒是非常聰明的招式。因為大部份的都市人,每天都會搭上一兩次電梯。和你同一台電梯的乘客裡,會不會也有惡靈的化身?當觀眾的想像力開始發酵,這樣的題材就成功達陣。是的,想想當年《七夜怪談》熱映時,多少人把家中電視蓋上一塊布就是了。

原文請見這裡

【本篇人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