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7-again-poster.jpg
力不從心是中年人的萬用選項,舉凡工作職場或親情家庭都能因各種阻力,把我們捲入力不從心的流沙中。我們越是掙扎就更加深陷,就算毫無動作反應也可能日漸沉淪。就像男主角馬修派瑞懷念起自己高中時的六塊肌,他笑說:「上了中年之後,不管你多努力運動節食,肚子還是那一大坨肥肉。」由好萊塢新生代偶像柴克艾福隆主演的《回到17歲》(17 Again),敘述中年男子麥可歐唐諾(中年版是馬修派瑞演,年輕版是柴克演)在同一家藥廠工作十多年,卻仍無所升遷機會。

事業無成,家庭中他也不是個成功的父親。一對兒女正值青春期,也是拉大代溝的標準時刻。他面對妻子只有滿腹委屈與牢騷,於是最後妻兒都受不了這位抱怨先生。就在這個心灰意冷的當下,因為發生一場意外,讓麥可回到17歲時的模樣。

麥可把握了「重返青春」的機會,他試圖從「父親」的角色變成兒女們的「同學」角色,藉此瞭解他們的想法,更因為這個陰錯陽差變昔日美少年,讓自己的太太看了覺得驚為天人,怎會有人這麼像她昔日死老公的青春模樣。

更妙的是因為麥可變成幼齒男,害他太太意亂情迷,怎會有嫩男對她表示好感,另一場曖昧的「戀母情結」正上演。人們對青春的依戀,不光是男人會有蘿莉塔(Lolita)情結,相同的,女人也會有,否則就不會有《畢業生》或《為愛朗讀》那樣的故事。

《回到17歲》與琳西蘿涵與潔美李蔻蒂斯《辣媽辣妹》、湯姆漢克演的《飛進未來》都一樣,影片都在討論當你換了另一個身份後,你所產生的荒謬與成長。

《回到17歲》裡使主角重溫昔日籃球夢,為自己正值叛逆的女兒講述真愛定義,幫信心不足的兒子把妹,這些明明都是老生常談,但就因為角度、位置不同,說服力便有差別。

高中生的同儕心態使然,讓麥可給兒女的建議起了功用。但父權心態使然,每個父親都希望女兒晚點交男友,兒子早點交女友轉大人。這部片也不例外,麥可的女兒總算和豬頭男友分手,而兒子則和啦啦隊長成功拍拖。

這時麥可覺得回到年輕真好,能夠修正過去少年時犯的錯誤,他更試圖藉由「現刻」的缺席,由「過去」的他來彌補婚姻失和的困境,重新聆聽妻子的想法,才有辦法創造「未來」的新局。畢竟他以前把過錯都推給妻子,因他17歲時就讓女友懷孕,為了負責任,他只好不念大學去工作,人生就此渾噩到中年。

妻子難以對「現刻」的他吐露心聲,反而願意在「過去」的麥可面前傾訴心事。儘管麥可在藥廠上班,但他最缺乏的藥則是情感溝通特效錠。

總結來說,《回到17歲》雖然很媚俗,但影片強調的重拾青春活力,不也是多數中年人的盼望?我們從運動、節食、保養到閱讀、旅行等,都是企圖使自己保持年輕的一種做法。

《回到17歲》一如《辣媽辣妹》或《飛進未來》的邏輯一樣,當你換個角度/身份/年紀看事情時,才有機會讓你跳到代溝之中,好好看見這個溝有多深,而不是隔岸叫囂責備。隔著一道溝,也許距離很短,但深度卻很深,只有勇於投入的人才有上岸的一天。

此外,影片為何討論回到17歲而不是18歲,因為18歲是法定成年年齡,17-18歲這個短短一年往往也被視為一個人要邁向Winner或Loser的關鍵分水嶺,能不能考上好大學或是進入社會工作,很快就會分出大部份人的生涯基因。

17歲之前你覺得發生任何挫折都感覺像世界末日,麥可安慰女兒時那句話他說:「等你長大之後,才發現每天都是世界末日。」這句話相信讓很多中年人們聽了都頗感認同。

另一個值得玩味的是,我們總以為年紀大=成熟=負責任的。但有時候這個理論剛好是反過來的,年紀越大才越頑固越任性,越缺乏責任感,而且還更幼稚,比起年青時候的我們,中年的我們只是Getting older,而不會make it better。

很可惜我們人生時態很難再17 again,或許你會靠著下一代來修正青春時的遺憾,這話聽起來很陳腔濫調,但問問你的父母親,他們或許都會舉著雙手高喊,是呀,我也想回到17歲,again and again。

延伸閱讀
今天暫時停止愛情篇
今天暫時停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