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近年台灣電影創作者確定在地語言有機會成為銀幕新寵兒,從《海角七號》的眾多國罵台詞到《雞排英雄》的俗豔風情,台語不只是愛台灣時才派上用場的政治口號,它更成為電影與觀眾溝通的新操作模式。

知名電視劇導演馮凱過去在台語劇的訓練在大銀幕裡交出頗具電影感的《陣頭》,這對許多從小螢幕轉往大銀幕發展的導演來看,至少馮凱沒有顯得水土不服,相當可喜可賀。

《陣頭》闡述台灣人熟悉的廟宇文化,陣頭本身代表的就是草根底層語言,神將走位搭配鼓聲步伐,都有著一套制式節拍。近年台灣時興革新陣頭精神,《陣頭》影片以此為題,加入家族對立、父子衝突和以及學校義務教育裡失去信心的孩子,再討論陣頭文化的青少年問題家庭,更要切割過往國人往往認為陣頭等於角頭的刻板印象。看得出來,馮凱的導演功課並不好做。

由於工程浩大,幾個元素中馮凱掌握七成節奏,中段的鼓鑼重敲為影片帶來最熱血高潮。用心良苦的環島背鼓行反而散掉好不容易聚焦的故事重點,也讓影片開場結下的家族世仇太快化解顯得太快氣力放盡。小鬼與柯有倫的角色性格轉變亦讓人無所適從,角色原本的衝突高高舉起卻在兩三下就化整為零。另外片尾的高潮戲精彩有餘,全沒反映該有戲味。還好有令人驚豔的「瑪麗亞」扮演影片上半場亮點,中段由老字號演員廖峻與阿西的「鬥嘴」橋段Hold住場面,不至於讓人對結尾的反高潮過度在意。這故事改編真人實事,徹底體現常俗題材的熱血能量,就賀歲檔規格而言,《陣頭》其實已超過觀眾想像高標。

註:原文已登於Cue電影雜誌二月號專欄

同場加映鄉民一篇負雷心得文非常中肯又有趣,點這裡

加入膝關節粉絲團,請點這裡

您是第 位訪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