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如果說這三四年來,台灣媒體與民眾都一直把「國片起飛」當成是句「自我感覺良好的」的中心主旨,那麼今年由劉德華領軍的評審團就是誠懇地告訴大家:「激情過後,得理性面對冷靜思維」。

台灣電影這幾年受到愛國情結拉抬,這份對國片的溺愛,在今年金馬獎得到最殘酷的驚嘆號結局。也拜《女朋友‧男朋友》的桂綸鎂把影后寶座留在台灣,否則這一切就太淒涼了。

從本屆金馬獎入圍名單來看,就可以看出今年台灣電影整體素質上仍舊難與中國與香港匹敵,畢竟台灣電影受到資金和類型限制,有很多執行力上都受到考驗。

電影反映社會現實,兩大獎《神探亨特張》與《奪命金》都是為當代政經社會把脈,《神探亨特張》討論社會受到詐騙集團撕裂而產生不信任感,使得整個社會浮動無定向。《神探亨特張》藉由片中的警員老張抓騙子,呈現更具人性化的追緝過程。原來詐騙集團們也有這麼多無可奈何的一刻,令人同情。《神探亨特張》用比較溫暖的思維贏得了評審青睞,的確在這麼悲觀的全球經濟牽動之下,我們需要多一點樂觀的能量。最後確實也是一票之差,八票比七票,略勝了《奪命金》。

若說《神探亨特張》是用比較樂觀的角度思考人性,那麼以《奪命金》拿到最佳導演的杜琪峰大概就是用比較悲觀的思維分析金融海嘯後的眾生浮世繪。

這部片整體來說調度與表演都維持杜導一貫的模範生高水準,影帝劉青雲總算抱回這獎,一破那無緣的金馬宿命。事實上劉青雲和所有獎項幾乎無緣,從影這麼多年來,老被人認為是演技派,但卻缺獎項肯定。本屆預測金馬獎獎項中,他一直是所有預測裡的大熱門,拿獎確實眾望所歸。

台灣代表桂綸鎂以《女朋友‧男朋友》封后,多少有點讓人意外,因為能擊敗《浮城謎事》的強勁對手郝蕾,更打下入圍三次的金馬女星張榕容。換句話說,小鎂的得獎運算是還不錯的。

也因為《女朋友‧男朋友》這部史詩愛情片格局非凡,非常高興這片能把演技獎留在台灣。確實台灣目前正在發光的演員們,需要這些獎項為他們增加些自信心。

小鎂把故事裡的不同階段形象做足戲味,她已經不再是《藍色大門》裡的孟克柔,她已經走出過去的清純學生樣,她可以往下一個階段邁進了。她獲獎大概也是台灣觀眾最開心的一段,小鎂不管是戲裡的表演或是戲外的模樣,都獲得許多觀眾喜愛,得到最佳女主角之後,應該可以昂首闊步,真正散發她的女人味。

《浮城謎事》裡試演「小三」的齊溪確實令人驚豔,讓典型的第三者角色多了許多暗潮洶湧的陰險心機,但最後發現她的心機竟然最後反咬她一口。從心機沉鬱的前半段處處話語裡埋藏細針,到後半段處於受到元配郝蕾支配而成了令人同情的弱者。

男配角鄭中基出線真是令人又驚又喜,過去演技獎項往往會忽略喜劇類型的演員。今年倒是願意把這個機會肯定鄭中基,其實當初評審能讓《低俗喜劇》這部片入圍這麼多獎就很不簡單了。

他在片中飾演一位「土豪劣紳」,向製片提出各種蠻橫卻又有點可愛的天馬行空想法。這個角色算是香港電影工業近年受到中國資金箝制後,利用這個角色略略消遣一番,也算是為香港電影出一口氣吧。女配角頒給了《殺生》裡的梁靜,她在片中扮醜又戴假牙還曬超黑,醜到讓人認不出來本尊,她在片中是為了全村和諧意識,對抗在村中調皮作亂的黃渤,出現戲份不多,但兩場戲的確戲味十足。

最佳新導演張榮吉拿得實至名歸,《逆光飛翔》這部片本來就是命運乖舛,從當初籌拍遇到輔導金問題到最後總算上院線,從台北電影節一路傳口碑到上映,不得不承認張榮吉把短片裡的《天黑》放大成劇情長片後,確實把夢想細節雕琢地相當沉穩不煽情。片中飾演主角的黃裕翔獲得了年度台灣電影工作者獎更是讓人激動,沒想到這位視障音樂工作者可以拿到獎,「此刻的心情真的是逆光飛翔」說得極好。

另外那句「你不試試看你怎知道?」,也獻給全台辛苦的電影工作者,「你不試試看你怎知道」,或許能帶領大家飛到另一個高度。

金馬獎不是金雞白花獎,也不是香港金像獎,是全球華人創作的大聯盟論壇,先把愛國心態拋開一邊,冷靜思考我們電影到底交出了什麼樣的菜色面對其他地區的牛肉。

全文請點雅虎專欄

為各位介紹本次評選。入圍名單由初審及複審共同選出

最後的得獎名單由複審及決審共同選出,初選評審不介入

初選評審

但唐謨
影評人。台灣大學戲劇研究所碩士。1980年代期間曾參與多項劇場及短片的製作、演出。自2002年起擔任另類文化刊物《破週報》之影評專欄撰稿,並在各其他報章雜誌撰寫各類書評、藝評,並從事翻譯工作。曾任金馬獎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評審。

李泳泉
電影學者。美國奧斯汀德州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碩士、台灣大學外文系學士。曾任金馬獎、金穗獎、台北電影節評審。現任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專任講師,兼及理論與實務。著有《台灣電影閱覽》一書,並從事紀錄片製作。

梁良
本名梁海強,影評人。畢業於台灣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科(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前身),從事兩岸三地文化、出版、影視編劇、製作等工作三十多年,出版電影著作二十餘種。曾任金馬獎、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評審。現為中國影評人協會副秘書長、中華編劇學會常務理事、任教於世新大學廣播電視電影系。

登徒
原名單志民,影評人。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主席,主編《96香港電影回顧》,《2002年香港電影面面觀》等書。曾任鹿特丹影展、台北電影節及香港電影節評審。現為藝術發展局電影及媒體藝術組顧問,粵語片研究會榮譽會員,《經濟日報》影視版編輯。

衛西諦
影評人。主編《電影+》叢書、《後窗看電影》等書籍近十種,出版有電影隨筆集《未刪的文檔》。曾在《中國新聞週刊》、《新世紀週刊》、《南方都市報》及《看電影》等報刊雜誌開設專欄。擔任過中國獨立影像展、上海電影節選片人,以及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評審。



複選評審
孔勁蕾
剪輯師。1996年開始獨立創作,與多位中國知名導演包括何平、賈樟柯、管虎等合作,代表作品有《站台》(2000)、《天地英雄》(2003)、《卡拉是條狗》(2003)、《三峽好人》(2006)等,曾獲中國金雞獎最佳剪輯提名,2009年以《鬥牛》獲第46屆金馬獎最佳剪輯提名。

史明輝
動畫導演。加州藝術學院實驗動畫研究所畢業,從事動畫教育工作,投入動畫獨立製片與創作已有十幾年,曾獲台北電影獎、金穗獎、美國電視艾美獎的肯定,並以《飛越藍調》獲得第44屆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最新作品《寂寞碼頭》(2012)於本屆金馬影展世界首映。

吳米森
劇情、紀錄片導演。電影作品包括《起毛球了》(2000)、《給我一支貓》(2002)、《松鼠自殺事件》(2006),曾獲休士頓國際電影節白金獎、金馬獎最佳美術及最佳音效、金穗獎最佳劇情片等。其他作品包括國家音樂廳旗艦音樂劇《很久沒有敬我了你》、上海世界博覽會台灣館《全天域球幕》。目前正籌拍《卡拉交響大樂隊》。

林育賢
劇情、紀錄片導演。曾從事電影幕後工作編、導、剪輯數年,2005年首部紀錄長片《翻滾吧!男孩》創下上映長達三個月的佳績,並獲得第42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電影歌曲。2007年拍攝首部劇情長片《六號出口》;2011年劇情長片《翻滾吧!阿信》廣受好評,獲得金馬獎五項提名。

林良忠
電影、廣告攝影師。代表作品包括《推手》(1991)、《喜宴》(1993)、《飲食男女》(1994)、《上海往事》(1998)等。也曾多次為外國電影掌鏡,包括《我愛貝克漢》(2001)等。曾獲美國獨立精神獎最佳攝影提名、金馬獎最佳攝影入圍、南非德班國際電影節最佳攝影。

林強
歌手、演員、音樂創作者。1990-2000年間曾出過個人專輯、當過DJ,2000年後成立工作室,專心在電影配樂及紀錄片工作,曾參與侯孝賢的電影演出與多部電影音樂製作。多次獲金馬獎提名,並以《南國,再見南國》(1996)獲得第33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歌曲,《千禧曼波》(2001)、《一年之初》(2006)獲得第38屆、43屆金馬獎最佳原創電影音樂。

陳以文
導演、演員。曾任楊德昌《獨立時代》(1994)副導,導演作品包括《果醬》(1998)、《想死趁現在》(1999)、《運轉手之戀》(2000)、《神遊情人》(2006)等。以《運轉手之戀》獲第37屆金馬獎評審團大獎、法國杜維爾影展最佳導演獎。2009年開始嘗試電影監製工作,目前正進行新片《戀戀海灣》的後製工作。

陳儒修
電影學者。美國南加州大學電影藝術學院電影理論博士,現任政治大學廣電系副教授。著有《穿越幽暗鏡界》、《台灣新電影的歷史文化經驗》、《電影帝國》,譯有《電影理論解讀》、《第三世界電影與西方》、《電影之死》、《佛洛伊德看電影》等書。

陳顧方
服裝、造型設計師。1977年畢業於法國巴黎服裝工會學院,參與過中港台三地近百部華語電影的造型設計工作,資歷超過三十年。曾與吳宇森、成龍、周星馳、徐克等知名導演合作,多次獲金馬獎、香港金像獎提名,並以《倩女幽魂》(1987)和《功夫》(2005)獲得第24屆與第42屆金馬獎最佳造型(服裝)設計。

陸弈靜
演員。原本為咖啡店老闆,被導演蔡明亮發掘而踏入電影界,成為他作品的固定班底。演出作品橫跨電影、電視、舞台劇,曾五度入圍金馬獎,並獲得台北電影節最佳女配角、亞太影展最佳女配角、金鐘獎最佳女主角、羅馬亞洲電影節最佳女主角。也發表過詩集與畫作。


最後決選會議增加下面評審
張大春
作家、主持人。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碩士。創作涵蓋小說、散文、詩詞、劇本、書法、評論等,曾獲多項文學大獎與年度好書的肯定,亦締造過暢銷風潮,堪稱華人世界的代表性作家。除了文學創作,近年也參與電視、電影、劇場,並主持廣播節目。曾以《超級市民》獲得第22屆金馬獎最佳電影插曲。

張婉婷
畢業於香港大學,主修英國文學及心理學,美國紐約大學電影碩士學位。1985年首部電影《非法移民》即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導演,1987年《流氓大亨》獲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電影等四項大獎。曾以《七小福》(1988)、《玻璃之城》(1998)兩度榮獲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2010年監製《歲月神偷》獲第60屆柏林影展新世代競賽單元最佳影片,及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編劇等四項大獎。

梁修身
演員、導演。以《筧橋英烈傳》奠定銀幕英雄形象,《春寒》入圍第16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走紅於七、八○年代台灣影壇。1989年起開始電視導演生涯,並成立製作公司,拍攝了多齣具有人文關懷的優質戲劇,獲得多屆金鐘獎肯定。他個人也以《家》得到第38屆金鐘獎連續劇最佳男主角。

劉德華(評審團主席)
演員、監製、歌手。至今參演超過一百二十部電影,創下傲人票房紀錄外,並獲多次獎項肯定,包括以《無間道III終極無間》、《桃姐》獲得第41屆與第48屆金馬獎最佳男主角。他創立的電影公司發掘了多位新銳導演,並致力出品多元化的優質電影,因此獲釜山影展頒發「電影人大獎」。他擁有多項傑出青年榮銜與榮譽勳章,亦成立慈善基金回饋社會,是華人演藝界代表人物之一。

蔣雯麗
演員、導演。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在多部電影、電視劇擔任過重要角色,除了以《立春》獲得金雞獎與羅馬電影節最佳女主角,還曾獲金鷹獎、飛天獎、華表獎的肯定。執導的第一部劇情長片《我們天上見》獲釜山影展觀眾票選獎。曾以《最愛》入圍第48屆金馬獎最佳女配角。


會外獎: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
1930年正式成立的國際影評人協會,目前有來自超過六十個國家的會員。國際影評人協會以推廣電影藝術為使命,獎勵表現各國文化特質的新穎創作,對於提攜新電影與新導演更是不遺餘力。多年來,在世界各大影展上,這座簡稱為「費比西」的獎項,鼓勵了無數傑出的電影與導演,而建立起它的權威性。在台北金馬影展頒發的這座「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也以鼓勵年輕、傑出的華語電影為目標。

陳志華
影評人。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電影文化中心(香港)顧問委員會成員、香港粵語片研究會榮譽會員、文學雜誌《字花》編輯委員會成員。曾任香港國際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評審。編有《李鐵的電影藝術》(與何思穎合編)。

France Hatron
1970年出生於法國,記者、電影電視影評人,曾擔任RFI Radio、lecinemadanslesyeux.com主編與作家、為法國知名周刊Famille Chrétienne擔任專欄影評4年,也曾在就讀大眾傳播學系時,擔任坎城影展媒體與貴賓相關工作。

鴻鴻
劇場及電影編導、詩人。電影作品有《3橘之戀》、《空中花園》、《穿牆人》等,並出版詩集、散文、小說,及劇本、劇評。曾獲南特影展最佳導演獎、芝加哥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並以《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獲第28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歷任臺北詩歌節、新北市電影節策展人。現為「黑眼睛文化」及「黑眼睛跨劇團」總監。

膝關節粉絲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膝關節 的頭像
    膝關節

    愛護你的膝關節2.0

    膝關節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