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原文請見中國時報專欄
曾以《烈火焚身》(Incendies)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加拿大導演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他在《烈》片中展現過人的劇情推演節奏,一層又一層地幫觀眾剝下雙胞胎姐弟的尋找父兄之旅,竟是這般震撼曲折。揪扯到結局時,丹尼維勒納夫為觀眾上了一堂心靈震撼洗禮,重新為親情/愛情定義,更為充滿衝突的種族仇恨劃下一個平和句點。
帶著這般精準細膩的電影視野,來到好萊塢叩關的《私法爭鋒》(Prisoners),保有高度壓迫感的故事氛圍,使得觀眾在這段兩個家庭尋找擄孩嫌犯的過程中,始終處於焦慮不安。這裡評論的,都是上半場。
《私法爭鋒》誠如片名所提,當「私法」自詡為「司法」時,會發生什麼樣的衝突呢?警方逮到的第一個嫌疑犯(保羅迪諾飾演),既是一個精神障礙者,溝通有障礙。這種在社會上已經是弱勢份子者,怎麼能還原事件?
但在媒體推波助瀾下,家屬早就對這號嫌疑犯未審先判。所以保羅迪諾成了英文片名中的第一個Prisoner。而對他動用私刑的父親休傑克曼對於自己下手之狠,亦感到道德衝突。就像開場第一幕戲他與兒子獵鹿,明明是要殺死鹿成為飯桌料理,但人類對於奪取其他動物性命總得自圓其說,編出了『殺死牠們才能避免繁殖過多導致其他小鹿死亡』這套偽善藉口。
就在第一個Prisoner成為無解死巷後,第二個嫌疑犯出現,使得案情急轉直下。原來第二個嫌疑犯也是一位精神障礙者,甚至有偏執妄想症。此刻,警探傑克吉倫霍與休傑克曼再度陷入層層迷霧中。
故事中段情節的精彩,在於論述Prisoner的各種角度。人們因為陷入了某種迷宮之中,為了讓自己『認知協調』,往往要扭曲現實才能符合已經崩毀的心靈架構。每一個角色都是一位Prisoner,每一個登場的人物都會在後段情節扮演相關線索。
丹尼維勒納夫與《禁運品》編劇Aaron Guzikowski的合作,在這些角色上注入算計厚度,從曾經性侵孩童的神父、疑似偏執妄想的孿童者、有虐待傾向的自閉者等,每一個都是活在自己的監獄中。
他們既是一座孤島,卻也箝制著別人生死。這些角色都有著雙向指涉:每一個人都是另一條線的羈絆,既是實驗組,也是對照組。就連警探也成為困在自己查案愁雲中的Prisoner。丹尼維勒納夫算是把Prisoner這個定義發揮地淋漓盡致了。
雖然,《私法爭鋒》爬梳的人性肌理,與導演丹尼維勒納夫過去的晦澀幽暗同出一轍。但最後幾段轉折稍嫌牽強,特別是小女孩如何獲救那一段,以及最後休傑克曼找凶手攤牌那刻。故事繞了這麼大一圈,凶手犯罪的動機其實從『信神、毀神』的兩個端點映照,觀點出色,但可再深究著墨。前半段靠導演佈整的抑鬱氛圍,始終能揪著觀眾的好奇心,以及反覆引領觀眾思考Prisoner的豐富釋義。否則,對於丹尼維勒納夫的高期待,應該值得更具衝擊力的結尾收場。
解剖檯評分82分
膝關節粉絲團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